祭祖的真義在強調不能忘本,要認祖歸宗飲水思源,尋得真實的平安與滿足,因此,牌位是經過幾千年的演化,配合宗教信仰與祭祀的需要,毛應隆老師在其《祖先靈牌位與靈鬼》一書中指出:「牌位可分供奉神佛的神佛牌位、供俸亡者靈魂的靈位或蓮位、供俸祖先靈魂的祖先牌位,而墳墓的墓碑、龍神、后土石碑也是牌位的一種。」
而祖先牌位又分大牌及公媽龕(內、外板子)兩種,大牌是將祖先名字直接寫在最外面的;而公媽龕則是外板只寫堂號、姓氏;內板正確的張數應該是有九塊才對,但可惜的是目前坊間都只有五塊,甚至更差的只有三塊,這不但不敷使用,更是將原內涵之意義盡失殆盡。根據玄興教尊的說法(原來祖先牌位內牌應有九塊,代表著九玄七祖及含外牌共十塊,代表圓滿的意思)。內板再寫祖先名諱,牌世,生卒年,並用「黑色毛筆」書寫。
準此原則,個人強烈建議祖先牌位製造業者,在設計投入巧思與創意的同時,要考慮到內牌必須要有九塊的禮儀含義。另外禮儀大師楊炯山老師更在其指出:「寫祖先牌位,內牌一行字必須是 12 字,是以「生老病死苦、生老病死苦、生老」,每 5 個字為一個循環來數,均需數到「老」字,外牌則是數「兩生抱一老」之寫法。內牌木片的寫法有幾世祖及顯祖二種,為求全行有 12 個字,所以常用「名」、「諱名」、「閨名」、「之」、「神位」、男用「覌」,女用「娘」,等字來增添。」
同時,祖先牌位上的字不可由子孫書寫,否則是為不孝,須由有福氣之他人或專業老師代筆。中國的祖先崇拜起源甚早,正確年代已難考。台灣神學院教授董芳苑,研究民間信仰已有廿年歷史,他認為:「我國祖先崇拜係來自「靈魂不滅」的觀念,因中國人相信「魂」、「魄」二分法的靈魂觀。禮記郊特牲篇說,人一旦死亡便「魂氣歸於天,形魄歸於地」,而人們相信靈魂不滅,死後不過是「移民」另一個世界,活人可與亡靈溝通,並祈求賜福。」